“十四五”规划发表时间:2021-10-21 15:12作者:刘应举 “十四五”规划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致力乡村振兴、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正视差距、自加压力、抓点带面、争先晋位,全力实施追赶战略,按照“工业新型化、农业园区化、生态宜居化、文商融合化、城镇一体化、管理社区化”的新型小城镇发展目标定位,努力谱写工业强、产业优、生态美、底蕴浓、百姓富、乡村兴的巉口新篇章。 (一)立足工业新型化,在推动园区建设上迈出新步伐。按照定西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的总体布局和产业定位,今后五年,坚持把发展特色主导工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特色优势工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工业支撑。一方面在支持现有企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依托马铃薯精深加工区和安定工业园巉北片两个园区建设,围绕马铃薯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着力搭建供需平台,在基础建设、人才引进、产能提升上加大力度扶持现有“农字牌”企业的发展。重点引进清洁、节能、高效、环保企业,努力在马铃薯产业链条延伸和精深加工方面寻求新突破,把巉口镇打造成为“中国薯都”核心工业区和集精深加工、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标准化马铃薯加工示范区。另一方面在外引内育企业多样化上下功夫。利用“一带一路”甘肃段重要节点城镇的区位优势,重点围绕引进金属加工、化工建材、机械制造以及服装鞋帽等高载能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搭建平台。通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企业入驻、群众务工、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模式,逐步承接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农户收入稳定。 (二)立足农业园区化,在促农业高质高效上迈出新步伐。立足马铃薯、草牧、蔬菜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走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的“四化四链”之路,持续巩固“川菜、山薯+牧草”的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品牌农业。马铃薯基地标准化方面,要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连片全程机械化耕作的马铃薯标准化基地,继续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模式,商品薯和种薯繁育相结合,全镇标准化基地不低于4万亩。养殖规模化方面,紧盯我镇流域面积大、退耕还林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多年生牧草繁育,坚持“草畜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建设优质牧草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建立以赵家铺村雪顿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为中心,扶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养殖合作社50家以上,辐射带动29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蔬菜设施化方面,因地制宜发展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突出以312国道、高速公路沿线村为重点,打造以三十里铺、赵家铺为主的“两铺”蔬菜种植基地。依托鲁家沟川带现代产业园巉口片区建设,大力培育设施农业,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提高良种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努力将巉口镇打造成安定区现代产业园的示范基地。 (三)立足生态宜居化,在建设提升上迈出新步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镇区“四山”和乡村“四旁”绿化增密填色,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努力让巉口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一要齐抓共管推动环境治理。以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常态化开展拆违治乱和垃圾革命,坚持大气污染区域治理、水污染流域治理、土壤污染属地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持续推进“乱占耕地建房”和“大棚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推动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建设,积极推广“以新换旧”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模式,加大废旧地膜回收力度。强化落实河湖长制,定期开展河道“清四乱”整治工作,协调推进关川河流域水污染联防共治,提高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水平,推动生态良好、环境友好型示范镇的建设。二要多措并举建设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度,推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持续深化推进“巉口模式”,充分发挥“指挥中心”作用,结合网格化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统一堆放、分类收集、中转拉运、分区处理”的运行监管体系,形成减量、收集、归类、拉运、集中处理和全覆盖监控、曝光、问责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农村垃圾处理和人居环境治理产业化、常态化、科学化、长效化,彻底消除 “视觉贫困”问题,建设既记得住乡愁又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 (四)立足文商融合化,在推动乡风文明上迈出新步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转变以往农村农业生产架构的空间经济系统,着力构建以乡村旅游为主线、休闲度假为特色、农耕文化为载体的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从普通观景到休闲度假的转变。一是突出历史底蕴打造文化古镇。我镇境内古迹丰富,人文荟萃,先后出土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新莽权衡”及“泥封”、“卜骨”、“玉蝉”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要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出发点,突出文物遗址在历史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将安西古城、青烟寺、汉墓群等古代遗址和巉口镇文化大院打造成文化旅游地,开发历史文化游、农耕文化游。二是依托现有资源打造特色小镇。注重各村发展过程中的差异,突出重点,做好规划,从而保证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规范提升镇内现有乡村旅游行业3家田园综合体、70余家餐馆、2家大中型超市,优化设置旅游标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利用车道岭、九华沟流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文化遗产开发骑行游;扶持壮大田园综合体,利用采摘园发展观光旅游;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利用农村特色小吃、传统习俗吸引休闲旅游;努力将山海新村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旅游小区。三是强化服务管理打造商旅小镇。利用现有区位优势,秉承文化,立足商业,服务旅游,对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老村屋等进行重建、修葺,引入配套服务组合,着力打造宜游、宜业、宜居,充满乡村韵味与城市热情的商旅生活小镇。要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大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乡贤长者的教化约束作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五)立足城镇一体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依托市区规划,五年内主动与市区建设接轨,坚持把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创新思路举措,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一是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完善镇区道路、排水管网,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加强镇区交通标识、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优化整合学校资源布局,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强化师资力量配置,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打造巉口、大柏林、赵家铺区域性重点中学、小学、幼儿园各1所,利用巉口中心小学现有资源开展农村教育发展试点,探索农村教育新模式,促进全镇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培育发展新型养老服务,打造集养老护理、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区域性新型养老服务中心。健全应急医疗救助机制,积极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乡低保和农村特困供养提标工作。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六)立足管理社区化,在长效精细管理上迈出新步伐。全力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村镇日常事务落实、落细、落地,立足小网格,发挥大作用,使便民服务、物业管理、民生保障、平安建设等都能够搭上网格精细化、信息化的便车,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优化便民服务质量。大力推进镇综合便民服务大厅和村便民服务室标准化建设,通过建立岗前培训、业务学习制度提升窗口人员业务能力,让工作人员能够做到“底子清、数据实、问不倒”。围绕“一门全办”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围绕“一次办好”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优化办事服务流程,最大程度实现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加强物业管理水平。“物业管理”是将全镇视为一个“大物业”,旨在构建政府主导、村社运作、社会参与的新型城镇治理生态圈。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相融合的方式,对全镇公共空间与公共资源、公共项目实行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利用现有公益性岗位、治安户长、楼长等人员网格化组成服务队,通过改善人居环境、维护区域稳定、提高群众居住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三是促进民生保障福祉。狠抓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通过低保、五保月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密切关注弱势群体,坚持各项惠农资金“直通式”发放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农资补贴和各项惠农政策,扎实做好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四是提升平安建设举措。加快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借鉴“枫桥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和治安户长职能,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把问题解决在户内、矛盾化解在当下,优化线上服务平台、健全线下服务机制,打造镇、村、社三级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队伍建设,储备应急救援物资,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