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镇·魅力巉口
 

扶贫开发纪念史

发表时间:2021-10-21 15:10作者:刘应举

扶贫开发纪念史

从古丝绸之路文明起源地到宋朝安西古城的设置,再到明清时期文人名士辈出的这片热土上,巉口镇父老乡亲经历了历史变迁,从民国动荡时期人民的穷苦落魄、饱经风霜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从“三西”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以来,巉口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从全家人穿一套衣服到成为现在时尚的风向标,从吃糠咽菜色味俱全的饮食改变,从草棚窑洞到现在的青砖壁瓦高楼大厦,从两条腿闯天下到现在的车水马龙繁荣景象,从坑坑洼洼的一马平川,这些的变化,全靠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

“十二五”时期,是口镇在“十一五”快速发展基础上抓住新机遇、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五年。镇党委、镇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认识抓强化、产业抓提升、转型抓项目、城建抓完善、和谐抓民生、作风抓班子”的总体要求,按“坚持工业立镇战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打造西部文化名镇、构建富庶和谐”的总体思路,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坚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和分散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建成康家庄、赵家铺凤凰山易地搬迁安置区3处,累计搬迁学房、盐沟、龙滩、冯家岔等8个村554户2851人,同时在口村黑庄新农村高标准配套建设了1处集日间照料、养老服务、社区管理、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可容纳100名幼儿的幼儿园1座和文化活动广场1处,走出一条“住舒适房屋、发展特色产业、过小康生活”的路子。2015年在龙滩村建成35户的易地扶贫搬迁插花安置点,配套完善供排水管网、文化广场、篮球场等各类基础设施,探索出了在浅山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新路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镇将按照区委“致力扶贫攻坚、加快转型升级、建成小康安定”的总体要求,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落实“六个到村到户”(对象识别到村到户、责任靠实到村到户、规划制定到村到户、项目实施到村到户、考核管理到村到户、动态监测到村到户)要求为抓手,统筹推进,精准扶贫。2013年建档以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镇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素质能力培训、保障政策落实、金融资金支撑、强化组织保障等六个方面精准发力,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全镇共识别贫困户2115户7830人,其中未脱贫户891户3080人,已脱贫户1224户4750人,贫困发生率12.05%。经过八年艰苦奋斗,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危旧房到新房新貌,从靠天吃水到安全用水,我们风雨同舟、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坚决向贫困宣战,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一举摘掉了延续多年的贫困帽子,彻底撕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携手跨入了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2020年底实现了2453户8564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镇3个深度贫困村和6个贫困村全部顺利退出脱贫验收,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分享到: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帐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