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县)巉口镇简介发表时间:2021-10-21 15:04作者:刘应举 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简介 巉口镇位于定西市区规划的最北端,距定西城区19公里、省城兰州79公里,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及宝兰客运专线、兰渝铁路穿境而过,自古就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境内古迹丰富,人文荟萃,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新莽权衡”在此出土,镇域内广泛分布着汉墓群和古安西城遗址。曾先后被列为甘肃省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综合试点镇,并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30个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和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镇,2020年通过全国文明村镇复查验收,保留荣誉称号。 ——巉口是人口大镇,发展潜力巨大。全镇现辖29个行政 村、12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7968户25557人;镇区共有各类企事业单位40家,流动人口达3600多人。镇区由巉口、康家庄两个村组成,规划总面积12.5平方公里,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大批企业和外来人口到巉口投资兴业。 ——巉口是交通重镇,区位优势明显。巉口镇座中四联,交通便利,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与312国道贯通东西,新旧巉郭公路及宝兰客运专线等穿境而过,自古就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近年来,累计修建硬化村、社道路35条153.325公里、砂化村、社道路23条99.3公里,全镇交通基本形成了以世纪大道、康庄大道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四通八达的网格状格局。 ——巉口是文化名镇,人文底蕴深厚。境内古迹丰富,人文荟萃,先后出土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新莽权衡”及“泥封”、“卜骨”、“玉蝉”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留下了宋元时期设置的古安西城、朱家庄北遗址等一系列古迹。 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巉口八景”。目前,现存三景,分别是墩岭山、驿道、双河春浪等景点。墩岭山,又称莲花山,举目四望,豁然开阔,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群山环抱,河水蜿蜒,烟霭缥缈,山风徐徐。驿道飞雪,每到农历五月期间,柳烟如带,絮花飞扬,行人穿梭于林荫道中,如进幻觉,遐意无限。双河春浪,即境内关川河、秤钩河,二河交汇于境内。每年春暖花开、雪消冰开之际,两水相激,冲起波浪,河水弥漫,伴随涛声北流而去。境内还有青烟寺,人造景观金盆山、万亩园工林等景点,在周边地区都享有名气。 为传承和弘扬当地民俗文化,依托新农村建设,在充分挖掘巉口古文化、农情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在康家庄建设了集文化娱乐、古具展览、政策宣传、“农家书屋”及党史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陇中文化大院”,充分展示陇中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弘扬了“人一之、我十之”的定西精神,并建立了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时,定西“三馆”(即定西精神纪念馆、陇药文化博物馆和马铃薯博物馆)落户巉口,更使巉口成为弘扬“三苦精神”和特色文化的前沿阵地,为巉口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巉口是经济强镇,发展势头强劲。镇党委镇政府以“5555”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增加贫困群众种植业收入为根本,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坚持“川菜、山薯+牧草”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持续深化“双进双促”模式,逐步形成“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支部发动、企业带动、主体联动、服务驱动”的生产体系,“政府调控、集体运作、上对市场、下联农户”的经营体系。全镇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206家、家庭农场18家、养殖场19家,种养大户1536多户;年种植马铃薯8万亩以上;完成旱作高效农业9万亩以上;种植蔬菜3000亩;输转劳动力10000多人次。 ——巉口是和谐之镇,服务功能完善。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一是优化便民服务质量。推进镇综合便民服务大厅和村便民服务室标准化建设,通过建立岗前培训、业务学习制度提升窗口人员业务能力,让工作人员能够做到“底子清、数据实、问不倒”。围绕“一门全办”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围绕“一次办好”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优化办事服务流程,最大程度实现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二是抓好民生改善。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盼望、最期待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强化农村低保规范管理,加大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残疾人优待政策,做好优抚安置工作。逐步改善村级医疗卫生条件,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三是促进稳岗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聚焦重点人群,综合运用劳务输转、产业带动、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政策,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四是办好民生实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解决好住房、就医、社保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五是提升平安建设举措。加快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借鉴“枫桥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新机制。充分发挥村“两委”和治安户长职能,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把问题解决在户内、矛盾化解在当下,优化线上服务平台、健全线下服务机制,打造镇、村、社三级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队伍建设,储备应急救援物资,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六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推进“雪亮工程”,加强校园周边、农用车裁人、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河道安全监管和日常检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工程,加大药品监管力度,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巉口是生态美镇,人居环境适宜。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镇逐渐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齐抓共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近年来,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一系列治理工程,完成了墩岭山、喇嘛山、金盆山、朱家山、丁家山及石家岔流域、唐家岔流域、复兴流域、九华沟流域、常川流域、车道林林场等整流域亮点精品工程,全镇共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57万亩,占总流域面积的2.06%、总耕地面积的48%。自2003年以来,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利机遇,按照整山系、整流域推进的原则,在金盆山一次性完成退耕还林6000亩、荒山工程造林5000亩,共栽植侧柏11万株、山毛桃25万株、臭椿6万株、柠条55万穴,扦插红柳79万株,种植紫花苜蓿3500亩。在朱家山完成军民共建双拥林6000亩。全镇职务以柠条为主,种植面积达4万亩, 其他以白杨树、榆树、松树、柏树、杏树、梨树、苹果树、桃树、山毛桃、文冠果为主。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使该村生态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树立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示范工程的榜样,还使该村走上了一条“山上退耕种草保植被、山下建圈搞养殖、富余劳力输出增收入”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子,逐渐转变了种植结构,拓宽了增收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