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镇·魅力巉口
 

巉口简史

发表时间:2021-08-09 03:13

巉口简史

巉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新石器时代即有原始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朱家庄北马家窑文化遗址、磨石沟齐家文化遗址等足以为证。两汉时期是设置官颁标准器和国家屯粮之所。北宋中叶始有“巉口关”之称。金元时期设置有安西县(治安西城)。明清两代设有巡检司。境内古迹丰富,有朱家庄北、磨石沟、巉口村等文化遗址,有广泛分布的汉墓群,有安西古城遗址,有千年古刹青烟寺,而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新莽权衡”即出土于此。

      巉口镇历来是安定区北部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素有“陇中旱码头”之称。目前,巉口镇已发展成为定西市最重要的中心城镇之一,并被列入定西市新版城市建设规划范围,渐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定西窗口”之誉。


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据文博部门考古资料记载,巉口境内先后发现有朱家庄北马家窑文化遗址、磨石沟齐家文化遗址等大型原始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数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地即有原始先民繁衍生息。夏、商、周之际,据《尚书·禹贡》所载全国分为九州,时境地当属雍州范围。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始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境地属之。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平定六国,分天下为36郡,境地仍属陇西郡。汉高祖二年(前205)十一月,使骑都尉蕲歙破章平(项羽所封雍王章邯之弟)于陇西(今甘肃陇西),境地始属西汉。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自陇西郡析置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境地分属獂道县(治今陇西东南)和勇士县(治今榆中夏官营),镇区为勇士县属国都尉满福治所。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勇士县为纪德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尽废王莽所改郡县名,恢复旧称,境地亦然。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更天水郡为汉阳郡,境地属之。汉灵帝中平五年(188),从汉阳郡分出獂道、勇士等13县,设置南安郡(治今陇西东南),境地南属獂道县,北属勇士县。东汉末年,满福城悉毁于战火,遂致境地百年荒芜而至千年未振。

三国时,境地属魏国秦州南安郡。魏明帝太和二年(228),蜀汉诸葛亮伐魏,南安郡曾举兵响应。魏齐王正始三年(242)秋七月,境地地震,毁坏极重。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重划陇右、河西版籍,置秦州,辖七郡,境地属南安郡。太康六年(285),南安郡大地震,境地山崩水出。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十一月,陇西鲜卑人乞伏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都勇士城(今榆中夏官营),史称西秦,境地属之。南北朝时期,境地先后归属于北魏、西魏与北周,时受少数游牧民族侵扰,极不安定矣。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废郡改州,境地属会州。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四月,金城校尉薛举自称“西秦霸王”,由兰州迁至陇西称帝,八月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十一月为李世民所败而降,境地始属大唐陇右道渭州。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八月,吐蕃据有陇右诸州,境地属之。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十月,张议潮率众收复河西,陇右秦、原诸州摆脱吐蕃统治归唐。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吐蕃将领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归唐,境地属渭州。

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河西、陇右仍为吐蕃属地。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李元昊率兵南侵马啣山,据龛谷寨(今榆中小康营),境地属西夏。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八月,李宪总领熙秦数路七军至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击败夏人两万余骑,驻兵汝遮谷(即今巉口境地)。元丰五年(1082),熙河路扩建为熙河兰会路,筑努扎堡(即今三十里铺安西古城前身),隶会州。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二月,熙河经略范育请筑努札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八月,诏熙河经略范育乘机筑汝遮寨。十二月,经略使章楶奏筑汝遮城。绍圣三年(1096)三月,诏熙河路王文郁、钟传所部乘机进筑汝遮城。十月,筑汝遮城毕功,赐名安西城(故址在今镇南三十里铺村),为安西里治所。元符二年(1099)八月,诏令安西城以北六寨隶会州。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废定西城所辖熨斗坪堡,及通西寨所辖榆木岔堡,士卒悉数并入安西城。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太宗完颜晟拔安西、定西等寨,熙州降金,境地属金朝。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蒲密妻室被遥授定西州刺使(按:《元史·地理志》载“贞祐四年,定西县升州”)。贞祐四年(1216)冬,西夏4万余骑围攻定西州巉口关,旋败走。次年,女奚烈资录被遥授同知临洮府事、定西州刺使。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西夏军由高峰岭(今巉口附近)进袭定西州,时金将乌古沦长寿驻守安西城,环城围栅以待,后率兵出战大败夏人。此后连续数年,夏、金两军在定西巉口境地屡有战事。

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蒙古军占领安西城。蒙古至元三年(1266),始置定西州(治定西城,今甘肃安定),辖定西、安西、通西三县。境地属安西县,治今安西古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元朝建立,定西州隶属陕西行省巩昌府所辖,境地隶属仍旧。至元十三年(1276),设巩昌路总管府,所统十五州中仍有定西州,境地属之。至元十八年(1281),分置甘肃行省,巩昌府隶属陕西行省,境地隶属仍旧。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六月,巉口大旱。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六月,巉口大震。元宁宗至顺三年(1332)八月,巉口又震。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陇西地震达百余日,定西巉口一带尤甚,故次年诏改定西州为安定州。

明清时期,境地隶置渐趋于稳定。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出奔,元朝遂亡。次年,前安定州守备、巩昌总帅府副总帅兼都镇抚吕显降明。三年春,元左丞相扩廓帖木儿率元军残部西奔甘肃,屯驻兰州榆中至安定巉口一带。大将军徐达统领征虏副将军邓愈、冯胜、汤和等率部直捣安定,在城北筑中山垒(在今凤翔镇福台村)点兵,与扩廓帖木儿所部元军大战于沈儿峪(今车道岭附近),擒元剡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1860余人,将士8.45万余人,马驼杂畜以数万计,扩廓率残部退守会州白虎山(今铁木山),后挟妻子部属数百人北逃和林。至此,元朝彻底覆灭。洪武十年(1377),降定西州为县,境地属安定县。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本邑监生刘昱奏设巉口巡检司,始筑巡检司城(即巉口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匈奴侵扰安定巉口。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张永茂重修巉口巡检司城城垛。明光宗祟祯十六年(1643)十一月二十七日,李自成部属贺锦、田见秀率部攻安定城,知县应昌士、典史叶羯、乡绅刘耀龙等率众登城顽抗,以致城破时发生“婴稚不留”“积骸如山”“记名识姓者六千有奇,被创获全者十无一二”的惨景,巉口亦遭惨祸。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清朝建立。顺治五年(1648),陇右诸地渐归清廷,境地属巩昌府安定县。清沿明制,巩昌府安定县设19里、3屯、49街坊(城区)、村堡(乡村)等行政单位,时境地属安西里。清圣祖康熙四年至六年(1665~1667),福建侯官人许珌任安定知县,曾巡巉口境地。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库全书》总纂纪昀自乌鲁木齐从军“赐还”,回京途中曾在巉口旧城休息。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十一月初二,著名诗人洪亮吉遣戍伊犁途经巉口时在旧城休息。清宣宗道光十八年(1838),巉口大饥。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二十六日,“虎门销烟”爱国名臣林则徐充军新疆途经巉口时在旧城小憩。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安定大饥,巉口尤甚。咸丰十年(1860),安定大饥,巉口亦然。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 十月七日,回民起义军途经巉口。此后安定、会宁等地连年有战事,巉口尤甚。同治八年(1869)十月,湘军杨世俊、徐占彪部追击回民起义军至巉口。十一月,狄(道)河(州)回民起义军领袖马占鳌、白彦虎等由临洮赴援宁夏金积堡,至境地车道岭被杨、徐率部围击。八月,左宗棠取道会宁进驻安定城。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马占鳌派长子马七十五及其他头目子弟共10人(俗称“十大少爷”)来安定求抚,回民起义遂告失败。是年七月,左宗棠离安定途经巉口进驻兰州。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县按查保甲,填写门牌册,计有6646户,44876万人,境地户数及人口今已不详。清末帝宣统三年(1911)十月,在湖北武昌发生辛亥革命,时安定信息闭塞,社会平静,巉口亦然。

   中华民国初年沿用清制,里屯悉仍其旧,后改村为铺堡,区划略有变异,时安西里辖有北三十里铺、花岩堡、巉口堡、称钩堡。民国十七年(1928)改制设区,时巉口为北区(即第五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全县调整为三个区,巉口为第三区(四区、五区合并而成),辖五个联堡(其中有巉口联堡)。民国三十年(1941)裁区,改联堡为乡镇,时境地之景泉、中山、小柏林属秤钩乡治,新集、葛家岔及境地之三十里铺、赵家铺、大柏林属平西乡治。民国三十五年(1946),合并17乡镇为10乡镇,时境地分属秤钩乡、平西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乡镇,设区乡,全县划为10区,时巉口为第三区公所,辖7乡。1955年初始建初级社。1956年底转入高级社。1958年4月景泉从秤钩乡划出,为巉口第三区公所所辖之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巉口工委辖巉口、景泉、大营、柏林、秤钩、花园6个公社。1964年6月撤销工委,将景泉并入巉口公社。1972年6月,景泉又由巉口公社划出,单独成立景泉公社。1983年5月公社改称乡镇,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时巉口乡辖康家庄、北川、东川、赵家铺、三十里铺、学房、冯家岔、张家川、甘霖、松川、大柏林、小柏林等13个村委会,景家泉乡辖龙滩、张家湾、胜利、盐沟、金滩、联星、西坪、上岘子、官兴、常川、席芨滩、阳山、新坪等13个村委会。2004年9月撤乡并镇,景家泉乡整体并入巉口镇,调整后的巉口镇下设18个村委会,其中三十里铺、巉口村、康家庄村、赵家铺村属于川区村,大柏林村、小柏林村、石家岔村、松川村、冯家岔村、学房村、盐沟村、龙滩村、胜利村、新坪村、上岘村、联星村、官兴村、常川村属于山区村。

人口民族与民俗风情

以巉口镇为中心,在南北不到15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上百座汉墓群。近年来,省、地(市)、县(区)文物部门在境地发掘的汉墓达20余座,出土文物上百件。1999年因巉柳高速公路巉口立交桥建设工程而发掘出两座西汉积炭木椁墓,该墓规格较高,出土文物珍贵,按照汉代丧葬制度,只有官宦或贵族阶层才能享用此种规格,这说明境地当时必有名门望族存在,并设有一定级别的官署,惜今已难详考矣。

宋代以前,戎、羌、吐蕃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巉口境地居住。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境地纳入朝廷版图。次年,宋边将招置蕃汉弓箭手,其中多数人是汉族。据资料记载,时有刘氏元丰年间自渭州华亭,景氏宋末自晋阳等地迁入。元朝初年,招抚迁戍,汉民族人数逐渐增多。据史料、家谱及出土墓砖等记载,有郭氏元初自太原、李氏元中自陇西、魏氏元末自幽州、王氏元末明初自山西洪洞及山东琅琊、张氏元末自山东清河及安徽淝水、曹氏元末自山西平阳、杨氏元末明初自天水等地迁来。明清之际,先后又迁入万户侯马氏、魏氏,千户侯张氏,及皇裔朱氏(明亡后多隐于民间),另有陈氏明嘉靖间自河北石桥、清初自颖州,何氏明永乐间自江南,康氏明景泰间自四川峨嵋,马氏明末自扶风、绵竹、西凉及清初自茂陵,安氏明末自武陵,董氏明末自天水,朱氏明末自四川绵竹,吴氏清初自湖北黄安等地迁来,大力开垦川区及浅山区,后又有回民自新疆、宁夏、河州等地迁来,但当时境地人口不足五千。

据相关统计资料,屡经战乱的清末宣统元年(1909),巉口仅有146户1072人。此后渐有上升,惜已难详。民国十七年(1928),境地罹遭大旱,秋夏无收,灾民多扫食草籽,煮食树皮,人口开始减少。民国十八年(1929),全国大饥,邑人尽食草根树皮,瘟疫又起,土匪劫掠,遂致田园荒芜,庐舍为墟,十室九空,境地人口骤减。后渐缓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巉口有935户5025人。1958年,巉口公社成立时有9161人(户数不详)。1969年,巉口有3361户20368人。1973年,自巉口分出联星、胜利、盐沟、龙滩、金滩五村,归属景家泉管辖,时巉口有2896户16803人,景家泉有882户5189人。1982年,在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巉口有3146户17005人,景家泉不详。1990年7月20日~8月10日,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巉口有3779户18582人,景家泉亦不详。2005年,巉口镇与景家泉乡合并,总人数为26158人(户数不详)。

   关于巉口境地的民风,古有“勤耕好猎,民不游惰”之说(嘉靖本《陕西通志》“安定县”条。康熙本《巩昌府志》亦有“地虽邻边,人习礼让,敦本尚实,耕牧自给”,“野无惰农,邑有盖藏,婚丧依礼,上下有伦,号称上”,“民务牧耕,士浃诗书。婚姻以时而不论财货,丧祭以礼而不事浮屠。人皆知孝,邑令莅任,只有为亲乞养,未有以忤逆闻者。询及父老,皆云孝不待教”,“人情朴直,讼词不为诡秘,易忍易释,是非立判”,“贫不走险,饿不乞丐”,以及“民间作会醵钱,以助婚丧,有患难相恤之义”等相关记载。

关于民俗,康熙本《巩昌府志》谓“邑人每岁十月一日,男女门前烧纸衣于先亡者,云送寒衣。十二月初夜,男女门前跪请家先,不哭。正月初三日,门前烧纸,云送家先,各举哭声”。境地民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⑴婚嫁之俗。定西古代汉民族的婚嫁仪式颇为繁琐,要“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聘、请期、迎亲)俱备,套数俱全。基本过程有换帖、下聘、送礼、提话、迎娶、婚礼、婚宴、合苞礼、试手面、回门与转对月等。建国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结婚,革除了许多旧俗。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索要财礼和变相要礼者也不少,且城乡婚嫁时爱攀比、讲排场的铺张之风亦甚浓烈。⑵丧葬之俗。丧事,亦称“白事”。巉口境地汉民族民间丧葬多沿袭古俗,实行土葬,仪式极为繁杂。一般预先要置办寿衣、寿木。丧仪过程有停灵入殓、吊唁承服、置办纸火、殡前烧纸、朝祖家祭、出殡发丧、下葬归殡、葬后祭祀等,而以繁复冗杂的殡前烧纸为主,当日,亲戚朋友、乡邻村人皆前来送花圈、赠挽幛,孝子孝孙披麻戴孝,手持丧棒在执事者的指持下于哀乐声中“接纸”“迎幛”并举哀痛哭。吊客在灵堂前烧香、化楮、磕头、奠茶、祭酒、行拜祭礼,礼毕后“总理”执事者负责庄里人接待来宾入席用餐。葬后祭祀亦较繁琐,有烧旋门纸、撩服三、首七暖坟、七七纸、百日纸,至此,所谓“白事”才告结束。当然,还有逐年生期纸、单年忌日纸(其中三周年为“谢孝纸”),一般要烧过九年纸甚至十年。建国后,对于陈旧的丧葬习俗进行了部分改革,丧仪开始简化,又提倡“火化”,开追悼会,以送花圈、赠挽联等表示悼念,但近年来又有趋于繁杂化倾向。

   境地有着丰富的的节日习俗,表现出了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主要有农历除夕祭祖、守岁、吃饺子,正月初一迎喜神、出行、拜宗亲,正月初二拜丈人,正月初三拜舅舅,正月初四“开市”,正月初五“送五穷”,“人日”不出门,“地日”祭土神,“上九”敬“天爷”(玉皇大帝),初十开始“耍秧歌”(俗谓“闹社火”),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猜灯谜、吃元宵等),二月二日“龙抬头”“社祀”“打灰簸箕”“吃炒豆”,三月清明前后“上坟祭祖”“荡秋千”“打轮秋”“放风筝”,四月八日浴佛节(青烟寺庙会盛况空前)新媳妇礼佛求子、回家探娘亲,五月五日端午节“插杨柳”“绑花线”“戴香包”“挂艾虎”“包棕子”“煮甜醅”“饮雄黄酒”,七夕牛女会鹊桥“献五子”“乞巧”,七月十二日“打平伙”“羊肉茄子宴”,八月中秋“吃月饼”“赏月光”,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人”,十月一“送寒衣”“吃麻腐”,腊月初八“打腊圪塔”(挖取冰块)“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日“糖果封口送灶神”等。

   巉口还有一些特有习俗,如宁馨儿周岁时身穿“百家袄”等。

   巉口有着丰富的宗教习俗及庙会文化,部分地方神祗有名有姓,史载其人,如黑池龙王为唐朝魏姓大将、显圣大王是春秋伍子胥、二郎神是隋朝赵显等。庙会期间要举行打蘸、跳神、念经、唱戏、献羊等活动,还有“花儿会”、物资交流、牲畜交易、电影放映、马戏杂耍、风味小吃等等,万人聚会,热闹壮观。在宗教信仰方面,金鳌山道观曾经建有玉皇阁、西朝楼、老君洞、魁星阁、三宫殿、财神殿、火神殿、龙王殿、三霄殿等殿宇,香火旺盛,后遭毁坏无存。而今,镇区东部丁家山龙泉观正在筹建中。基督教在民国晚期传入本境,解放初期逐渐消除。近年来,在境地三十铺村窝窝店建有基督教堂,每逢礼拜四日教徒聚众活动,圣诞节时尤为隆重。

   佛教主要活动在麻家寺、青烟寺。麻家寺始建于北宋绍圣三(1096),时民间有“先有麻家寺,后有安定城”之说,兴盛时宫坛巍峨,亭台林列,几经地震兵燹,后毁坏于火灾,尚留残墟,荒遗至今。青烟寺位于镇西三华里处,坐落在莲花山麓,峰峦叠嶂,风景绮丽。相传每日晨昏,青烟缭绕,经久不散,故谓“巉口青烟”,为古代“安定八景”之一。始建于汉时,兴盛于宋代,衰落于元朝,明清时有复兴,但因历史之变迁,屡建屡毁,饱经沧桑。相传明代高僧悟瑁大师、灵峰大和尚皆曾在此坐禅修行,时有筹建完善之举,后倡建定西崇福寺、西岩寺有功。

   现存青烟寺筹建于1993年,已建有大雄宝殿、念佛堂、藏经楼、祖师堂、居士林、海会塔、法物流通处、露天观音等,有大小斋堂两个,大小僧房77间,现任住持持瑞法师居功至伟。寺内悬挂有众多匾额,以赵朴初所题“慈航普渡”“大雄宝殿”“念佛堂”,法闻大师所题“善为福本”,妙林法师所题“续佛慧命”等为经典,弥足珍贵。当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寺里安排进行较大佛事活动。目前,青烟寺占地面积30余亩,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常住尼僧达十余人。这座千年宝刹终于重又焕发异彩,以日趋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了。

   解放前,在巉口境内曾经存在过一贯道、青红帮等反动帮会,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建国后,党和政府通过宣传教育和重点镇压等方式,现已无存矣。

历史文化与历史人物

   (一)历史文化

   1.文物遗址。境地文物众多,位居全区之首。新石器时代文物有朱家庄北马家窑文化遗址、磨石沟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罐、红陶罐、石斧、石凿等文物。汉代文物代表性的有出土于巉口村遗址及汉墓群、朱家庄汉墓群等到处的新莽权衡、星占卜骨、颍阴泥封、汉代石磨及各类绿釉陶器、灰陶器等。宋代文物主要有安西古城遗址,以及北宋铜币、铜编铃、黑釉瓷碗等。元代文物有麻家寺遗址出土的瓷罐、蛋青瓷花瓶,以及巉口林场出土的元代万户府铜印等。明清之际,境地存有大量碑刻,以《明户部郎中张公墓表》《承德郎工部营缮司主事魏容墓碑》《勅赐崇福寺住持僧国师悟瑁墓志铭》《刑部江西司主事贾公墓志》《建修官道河普济桥序》等为主。境地古代寺庙较多,尤以麻家寺、青烟寺、魁星阁为著,惜先后均毁于战火和人祸。新时期恢复并重建有青烟寺、龙泉观、香凤寺等处。新石器时代及汉代古遗址主要有朱家庄古遗址、磨石沟遗址、墩根山遗址、莲花山遗址、景家泉遗址、李家湾遗址、巉口村落遗址等。古城堡遗址主要有安西古城、巉口古城、黑虎堡、星河堡、朱家堡子遗址、莲花山烽火台、墩根山烽火台遗址等。古墓遗址主要有巉口村墓群、朱家庄墓群、东岭山墓、西川墓群、红崖墓、赵家甸墓、麻家寺墓、贾氏墓群等。

2.历史人物。巉口自古地杰人灵,明代安定籍11名进士中9名出自巉口,清代11名进士、翰林中5名出自巉口。全县第一所文武学堂(二贤庄书院)于清乾隆年间设置于巉口。明清安定籍80名武解元、武举人中,仅有的3名解元以及42名举人出自巉口。在巉口境地历史上,产生过以张再立、张彩、张嘉孚、张国纲、张国绅、张一贞为代表的张氏人物,以王晏、王民牧、王钦为代表的王氏人物,以杨能、杨升为代表的杨氏人物,以魏庆、魏容为代表的魏氏人物,以静绪大师(俗姓马)、月庵大师(俗姓马)、马斯藏为代表的马氏人物,以周延龄、周凤鸣为代表的周氏人物,以朱鳌、朱考祥、朱仰圣为代表的朱氏人物,以悟瑁大师(俗姓康)、康敉、康锡晋为代表的康氏人物,以李纯一、李凤山为代表的李氏人物,以及灵峰大和尚(俗姓傅)、黄谏、曹廉、孙昭、曹政、苏绳武、贾扬宗、万中伦、肖芾等。这里,特别强调两点:其一,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称钩驿安置户黄谏以皋兰籍考取殿试一甲三名探花进士,为本邑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其二,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八月,邑人张綵以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为安定历史官位至高者),因权奸刘瑾谋反案遭诬瘐死于狱后弃市锉尸(实为冤案矣),今内官营镇东岳村羊营峡“天官坟”为张綵衣冠冢。

(二)文学艺术

巉口地灵人杰,自古文化昌盛。宋元时期,即有“民间八景”之说,包括墩岭观日、禹王栈道、磐石滴珠、驿道飞雪、双河春浪、白塔藏骨、古城夜月、西陵烟雾,后人题诗作记,除总题诗(七言八句)之外,均各自配有七言绝句以状其景。明清之际,举乡试、第进士者颇多,亦多著述,如明张世爵著《东皋诗集》,张嘉孚《率焚草》《安定县志》,张国纲《续理性》《明代名人奏疏》,张以选、张以述《群语集》,张效轼《东里诗草》《庚辰文集》《国朝正声》,黄谏《书经集解》《诗经集解》《补辑帝王纪年纂要》《从古正文》《月令通纂》《亢仓子音释》《释羲献六十帖》《使南稿》《兰坡集》《黄学士诗册》《皋兰县志》,杨升《砚华斋文集》《仁文课艺》《堂课艺》,孙昭《遂初堂诗草》等。

在书法方面。明释悟瑁深研书法,行楷精妙,奉诏所写金字《严华经》,秘之内库,世为国宝。明万历进士张国绅善书法,行草奇古,与陇西王予望齐名并称。清道光进士杨升善诗赋,精书法。嘉庆进士贾杨宗擅书法,尤以行书见长,流畅隽秀。光绪副榜张一贞极善书法,精于行楷,体势挺秀,笔力雄厚,时为陇上书法家,深受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赏识,墨迹存世甚广,尤以鹅字为最。同治进士康敉书法苍劲有力。

民国时期,文化事业由保长、乡绅、社首负责,多组织开展各项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但因战乱等因素,邑人除康锡晋有《九老消寒诗集》(主编)、《康屏侯题画诗词》等外,少有个人著述存世。在书法方面,康锡晋治印苍古,文图俊美。宋廉泉书法质朴秀逸,闻名一时。在绘画方面,康锡晋擅长山水、兰竹,墨迹留世甚广;王全仁的工笔老虎雄姿逼真,栩栩如生。麻白纶画风雅古,其雕塑尤以博古见长。冀明绘画颇负盛名,尤以花卉名闻遐迩。

建国初期,仍然由村长、社首牵头带领,组织开展地方春节秧歌、社火、唱戏等民间活动。1980年10月1日,巉口成立全县第一所文化站,时有工作人员2人,办公室2间,阅览室2间,宣传橱窗8面,露天剧场1个。1997年6月,成立巉口文化中心,建有三层双面楼一栋,内设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广播电视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另有露天剧场1个。自此,文学艺术才开始走上发展道路。

建国后,巉口镇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镇有业余作者11人,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词、散文、小说、戏剧、歌曲、民间故事等作品80余篇(首)。马宝珊编著有《定西电力志》《定西城隍志》《文史随笔》等,再如张隽、肖林民间传说《火烧麻家寺》《“干沟”和“溜崖”的由来》《青烟寺诗趣》,肖林《卧龙山“两古墓”的传说》,邵继红《墩岭山的传说》《兀些年成的事》,敬宝安《安定民歌及其艺术特色》等。此外,境地流传有大量轶闻趣事,如《樊梨花与巉口》《张扆属对》《剡龄辩冤》《萧芾轶事》,以及丰富生动的社火、戏曲、谚语、歌谣等。

在书法方面,建国初期刘纲、董玉田精于行楷,刚柔并济。八十年代以来,马宝珊、林永宁、肖林、吴宗选、赵冠一、孛惠兰、刘丹雅等人精研书艺,皆有实绩。在篆刻方面,支凤鸣刀工刚劲,曾为齐白石关门弟子韩不言精雕印章以赠,颇受好评。在绘画方面,五十年代,李斌铭《雄鹰》曾获全省画展二等奖。六十至八十年代,张鸿仪、史振纪人物画生动逼真。此外,吴宗选的花卉画、肖林的花鸟画均有特色。后起之秀陈海鱼、肖巧惠画风自然,创意新颖。在摄影方面,周勇系国家二级人像摄影师,作品曾在《甘肃画报》等报刊发表,摄影作品《狂欢节之夜》获“中国艺术节最佳风情优秀奖”。周致远摄影作品《天涯共此时》获全国摄影大赛“民百杯”优秀奖。在工艺美术方面,魏桂英、陈桂英、赵玉兰、周玉兰、曹淑梅、王国萍等人的刺绣、剪纸作品在安定区文化馆、定西市群艺馆等多处展出,深受好评。

走进被誉为“定西前门庭,兰州后花园”的巉口镇,美好前程真似锦,同心携手谱华章。我们坚信,巉口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和壮丽!



分享到: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帐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