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口出土文物简介发表时间:2021-08-09 01:39 文物 (一)出土文物 1、新石器时代文物 朱家庄遣址、磨石沟遣址出土红陶罐、石斧、石凿等文物。 2、汉代文物 民国14年(1925年)巉口出土新莽权衡。这批文物距今两千年,为我国度量衡实物在甘肃最完整的发现。 1976年文物普查时在巉口的遗址收集到汉代石磨一台,各类灰陶器(陶灶、陶井、陶樽、陶盆、陶碟、陶罐)20多件,收集到新莽权时期“货泉”5枚,“五铢钱”1枚。 1980年定西地区文化处在巉口清理汉墓两座,出土绿釉陶器(陶钟、陶壶、陶狗、陶灯)36件。 3、宋代文物 1982年定西地区文化处进行文物复查时,在巉口古城(安西城)遗址,收集到北宋铜币15枚,金正隆元宝2枚,铜编铃3个,宋黑釉瓷碗2个。 4、元代文物 1984年8月定西县文化馆收集到巉口麻家寺遗址出土瓷罐1个,上刻“沙弥至元十月”数字,元代蛋青瓷花瓶1个,巉口林场出土元代“万户府”铜印一方。 二、金、石文存 (一)铜、铁器 汉代新莽权衡 铜质,铜权铭文今存71字,衡铭81字,是新莽始建国元年诏书。 元代“万户府”印 黄铜质,正方形,边长8.2厘米,厚1.7厘米,钮呈梯形,高4.5厘米,宽3.7厘米,厚1.4~1.8厘米。正面镌刻八思巴印文;印背右边阳刻“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印”10字,即正面印文之汉译:左边阴刻“中书府部造”,“至正二十一年十月”,印为国家一级品。 明、清铜、铁器 铜制器物有明代中叶铜钟一口,清代铁旗杆1对,铁碑1个,这些器物多于1958年大炼钢铁而销毁,现全然无存。 (二)石刻 巉口明代有石碑2块,清代石碑4块,后多毁坏。 只有“建修官道河普济桥记事碑”碑文存在,碑石设在原巉口旧街口,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钦赐花翎同知衔署安定县知县刘春堂重建,高5尺,宽2尺。惜1951年被洪水冲没。其碑文为: “巉口之官道河,乃吾邑众水之所汇者也。每逢入春以来,大雨时行,山水陡涨,浩瀚汪洋,茫无涯矣。至冬春仲月,河冰将凝将解之际,行者均切临深履薄之戒,时有过涉灭顶之虞,居者行者咸甚病焉。前军门刘公驻扎斯地,心甚悯之,捐廉督工创修桥梁,工既竣名之曰“普济”。凡经斯桥咸欢然于行旅往来之甚便,而拜仁人之赐焉。不幸于光绪九年被水漂去,而踵其后者,又有前路后营营官高公,重修于光绪二十二年,水又漂去,十数年来民之病涉者如故也,兹者邑人守备张君殿甲从九张君乐三人等,提倡义军,多方募化,普济桥之旧制复睹于今日矣。又拟定于每年九月植立,俾便行旅,三月拆撒,以防冲突,斟量尽善,法良意美,所望司事诸君,永远遵行,加意提防,则此举也,即垂不朽可也,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