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镇·魅力巉口
 

樊梨花西征与巉口名字的来历

发表时间:2021-08-09 00:56

   

    樊梨花.jpg

唐朝的时候,樊梨花奉命挂帅西征。马步三军,西出长安。但见旌旗蔽日,十万儿郎,浩浩荡荡。时至隆冬,雪花乱飘。大军来到西市城(古定西城)外,西市城被西番占据,城高壕深。


   两军于是冒雪布阵。樊梨花骤马提刀,大叫番将搭话。一员番将出阵,使一杆浑铁狼牙大棒,指着樊梨花大骂:“哪里来的母狗,在这里骚情,犯我番王地界?”樊梨花大怒,飞马向前,番将举棒来迎。两马相交,樊梨花拔马便走。番将赶来,转过山坡,樊梨花回马,大叫一声,舞刀直取番将。番将见拦截不住,就要骤马奔跑,樊梨花左手倒提宝刀,右手揪住番将勒夹皮带,轻展玉臂,把他拖下马鞍鞒,横担在马上,回来阵来。


  守城番兵见捉了主将,一时大乱。这边樊梨花催动三军,掩杀过来,占领了西市城。樊莉花张榜安民后,派几员偏将,带五千精锐,守住城池。自己率领大军,冒着大雪,连夜追赶北逃的西番残兵败将。大军沿着汝遮川,走了约四十里路,到了一个地方。但见三面环山,树木遮天,地势险峻,巉岩嶙峋,进可攻,退可守,为兵家必争的关隘要道。山脚下双河交汇于一处,蜿蜒北流。



   时至夜半,风雪交加,人马难行。樊梨花望着白雪皑皑的大山和茂密的森林,担心有番兵埋伏,不敢贸然向前。便命鸣金收兵,让大军在莲花山下安营扎寨。她见祖厉河水还没结冰,便叫军士打来河水,埋锅造饭,等到天亮雪停,再追赶番兵。


樊梨花连日征战,马没歇鞍,人没卸甲,劳顿至极。于是叫贴身女兵烧开河水,在中军大帐内解开一头秀发,准备洗发,以解鞍马之劳。这里,传令官在账外禀请夜间巡营暗号,她看着座上的钗头,稍加思索,说叫:“就叫‘钗头’吧。这个暗号敌人是万万想不起来的,而且巡夜将士容易记住。”于是,传令官便把这个暗号依次传递了下去。第二天,雪停日出。樊梨花带着大军,一路向西,所向披靡,西番军队望风而逃。不出三个月,就平定了西番,班师回朝。

   在归途中,大军又路过这个三面环山的岔路口。当地百姓担酒宰羊,夹道欢迎,慰劳大军。樊梨花于是在祖厉河畔安下大营,让军

队在这里休息一天。被西番人欺压惯了的老百姓,见土地和森林又回到了自己手里,高兴得载歌载舞,共庆唐军大捷。百姓们就不再

按照西番话称呼这里了,就按樊梨花那晚上的巡夜暗号,把这儿叫做“钗头”,让儿孙后代都记住这位女将。


   但是,唐军一走,西番大军又路经“钗头”,一次次地进犯西市城,百姓饱受西番人的骚扰,痛苦不堪。北宋元丰四年,有个叫李

宪的大将,英勇善战,带兵打败了西番,又一次收复了失地。他看这里巉岩危立,便修了一座关隘,占据三山之口,控扼四方咽喉,起名“巉口关“。并在关门两侧刻了一副对联:“巉岩巍峨踞三山,乃丝路咽喉。雄关如铁控西番,为望郡门户。”从此,“钗头”的

叫法逐渐消失,这儿就叫“巉口”。


分享到: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帐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