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轿子 轿子的起源发表时间:2021-08-06 22:19 漫谈轿子 轿子的起源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时,说“予乘四载,随山刊木”。 所谓“四载”就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而所谓“欙”就是原始的轿子。轿,初名“舆”,意为车厢,由车演化而来。汉代的轿仅仅是能行走山路的车。如《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 轿子一词,五代时已有。《明史·舆服志》说:“轿者,肩行之车。”所以,轿又称“肩舆”“平肩舆”等,是我国古代靠人抬着行走的交通工具,说白了,就是一种“肩行之车”。 轿子的流行 魏晋以来,士族大姓自恃门第高贵,耻与寒门异姓结亲。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出身寒族,却想为儿子在士族七大望姓中娶媳,结果谁也不愿把女儿嫁入他家。李义府不悦,劝说皇帝下诏,禁止七姓子女通婚。 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约束,私下照常议婚论娶。但他们也不敢公然触犯圣旨,便取消了公开的车马送乘热闹仪式,改为天黑后用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新郎家成亲。对此,皇帝也试图阻止,却无法扭转这一趋势。 中唐以后,“檐子”迎亲逐渐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宋朝时,“檐子”送嫁转为公开,又将其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渐渐发展成为花轿。“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而纳妾收房、寡妇再嫁不能乘坐花轿,也由此衍生而来。 唐宋时期一直车轿并行,北宋哲宗时“京城士人与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轿自载,四人舁之”。 到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完全超过了车辆,成为主要出行工具。各级官员偏重于坐轿,很少乘车,因为轿比车要平稳、舒适。朱熹说:“自南渡后至今,则无人不乘轿。”就连从事医卜星相的各种民间艺人,也动辄乘坐二人小轿招摇过市。 姜夔的《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词》曰:“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乘肩就是坐着轿子,旁边跟了个小女仆从,很随意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