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镇·魅力巉口
 

漫谈轿子

发表时间:2021-07-15 14:36


漫谈轿子

轿子的起源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时,说“予乘四载,随山刊木”。

所谓“四载”就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而所谓“欙”就是原始的轿子。轿,初名“舆”,意为车厢,由车演化而来。汉代的轿仅仅是能行走山路的车。如《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

轿子一词,五代时已有。《明史·舆服志》说:“轿者,肩行之车。”所以,轿又称“肩舆”“平肩舆”等,是我国古代靠人抬着行走的交通工具,说白了,就是一种“肩行之车”。

轿子的流行

魏晋以来,士族大姓自恃门第高贵,耻与寒门异姓结亲。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出身寒族,却想为儿子在士族七大望姓中娶媳,结果谁也不愿把女儿嫁入他家。李义府不悦,劝说皇帝下诏,禁止七姓子女通婚。

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约束,私下照常议婚论娶。但他们也不敢公然触犯圣旨,便取消了公开的车马送乘热闹仪式,改为天黑后用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新郎家成亲。对此,皇帝也试图阻止,却无法扭转这一趋势。

中唐以后,“檐子”迎亲逐渐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宋朝时,“檐子”送嫁转为公开,又将其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渐渐发展成为花轿。“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而纳妾收房、寡妇再嫁不能乘坐花轿,也由此衍生而来。

唐宋时期一直车轿并行,北宋哲宗时“京城士人与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轿自载,四人舁之”。

到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完全超过了车辆,成为主要出行工具。各级官员偏重于坐轿,很少乘车,因为轿比车要平稳、舒适。朱熹说:“自南渡后至今,则无人不乘轿。”就连从事医卜星相的各种民间艺人,也动辄乘坐二人小轿招摇过市。

姜夔的《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词》曰:“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乘肩就是坐着轿子,旁边跟了个小女仆从,很随意的样子。

官轿显身份

古时,轿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是皇家、官员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坐轿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轿子也不同。

仅皇帝坐的轿子就有许多种类。如礼舆,是供皇帝上朝时乘坐的;步舆,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内巡行时乘坐的;轻步舆,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视察民情乘坐的;便舆,是供皇帝在巡视时备用的一种轿,随时以轿代步用的。平时,皇帝在宫内出入,一般都乘便舆,冬天坐暖舆,夏天坐凉舆,均16人抬舆,死后则要128人抬,享有最高规格。

古时轿子是权力和荣耀的重要标志,有深刻的封建等级烙印,历代统治者都曾制定过轿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不同品级的文官则坐不同的轿子。天子銮驾专用黄盖黄帷子;明清两代,文禽武兽的官轿帷子为蓝呢或绿呢。

轿子也是老北京的传统交通工具之一。二人抬的称“二人小轿”,四人抬的称“四人小轿”;八人以上抬的则称之为大轿,如“八抬大轿”等等。

民轿有多种,一种是富门商贾备用的私人轿,以蓝布作轿身,有两人抬的或四人抬的。另一种民间常见的民轿,为黑色小轿。此轿齐头、平顶、黑漆、皂布围幔,轿身轻巧,由轿铺提供外出拜客、游玩时租用或官府办事人员外出急用。

另外,民轿中还有“花轿”和“素轿”。

素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女子出行时使用的,轿子四周围以青布;另一种是丧家送葬出殡时使用的丧轿,这种轿子以白布围轿身,考究者还要在轿上扎白绸球。古时,人逢婚丧二事,少不了坐轿,常向轿铺租用。专营此业的人家,名曰“养轿”。

美丽的花轿

古时,花轿装饰华丽考究,其轿文华顶西洋盘,轿身绣有“凤鸾牡丹”“福禄鸳鸯”“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四周用红绸扎结,四角悬挂玻璃连珠灯,下坠大红彩球,有的还镶上宝石,轿子上装饰金凤银人,富丽堂皇,故谓“花轿”。

拥有这种轿子的轿铺通常实力较强,轿夫队、鼓乐队一应俱全,专等有人来“写轿”。“写轿”也叫“定轿”,定于某年某日有“喜好”。

民间举办婚事租用轿铺花轿迎亲,一般动用三顶轿子,第一顶为高宾轿,坐的是新娘的弟弟或妹妹,任务是开路;第二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由四名轿夫合抬,称之为“四抬花轿”,轿子左右各两女郎,花轿前一人撑大圆伞,伞前是六人乐队;第三顶为送亲轿,是新娘母亲坐的。

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抬花轿的轿夫要求十分严格,四名轿夫中有一轿头,轿夫都必须是五官端正,年轻力壮,且结了婚有子女、父母健在、夫妻和睦、聪明能干的小伙子。

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爱赌钱、抽大烟的人是绝无资格抬花轿的。轿夫们皆着红衣大帽,头天过轿到男方家,第二天一早去抬新娘,并有锣鼓唢呐相陪,一路走来,热闹非凡。新娘到家,主家要“封钱”,轿夫们得了礼钱,将轿子抬到村外,把上面的装饰卸下装在箱子里,然后分账,再等下一次有人来“写轿”。生意红火时,几乎每月能被雇十多次。


分享到:
会员登录
登录
其他帐号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