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织布机发展史发表时间:2021-07-15 14:33 我国织布机发展史 远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制作了纺线的工具,它是用陶质或者石质制成的,样子很像一个圆盘,中间有个孔,孔里插一根木杆。纺线时,先把捻好的一段线缠在专杆上,然后垂下,一手提杆,一手提圆盘,向左或向右转,就可以促使纺线加长。纺一段线后,就缠到杆上去。这种纺线的工具,当时叫“纺专”。用纺专纺线既吃力又缓慢,拈度也不均匀,产量和质量都很低。后来,又经过很长一个时期的实践,我们祖先终于发明了纺车。 古代第一架纺车究竟是谁和什么时候发明的,现在还不能确定。从文献上看,西汉杨雄在《方言》这部著作里,就曾有单锭纺车的记载。从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的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以及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石看来,单锭纺车早在汉代便已成为民间普遍的纺纱工具了。汉代的纺车结构很简单,纺车上使用着绳轮传动。这种纺车可以加拈,合并粗细不同的丝或弦。另外,这种纺车还可以制造纬纱用的纤子。西汉的单绽纺车与纺专相比,提高效率大约20倍。 我国最原始的织布工具,是出现于六七千年以前的“距织机”。织布时,操作者席地而坐,足蹬卷经棍,右手持打纬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当然,由于工具的简陋,织布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秦汉之际,人们革新成功一种手脚并用的单综织机。这类织机,虽然仍是简单、原始的,但比“距织机”的纺织速度加快了许多倍,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织机了。欧洲到6世纪才开始出现这类织机,到13世纪才广泛采用。 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而要织造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就要在织机上再加提花装置。我国在商周时期已有了提花设备,到汉代,已使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但这类提花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不够理想,印天才能织出一匹花绞。三国曹魏初年,扶风(今陕西兴平)的马钧对提花机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提花机,省工省时,织出花纹更加精美,很快得到推广。后经唐、宋几代的不断改进提高,提花机更加完善定型。唐代的纺织业非常发达,已能织出布、绢、纱、续、罗、绵、绮等十几种丰富多彩、精巧新奇的布帛。 |